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一、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基本情况
江苏省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江苏生态环境高级职称,下设1个环境地质研究所和10个分站(院)。现有地质环境监测人员393人(高级职称者131人,中级职称者117人,初级职称者80人,其江苏生态环境高级职称他人员65人,见表)。
江苏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江苏省地矿局之一水文队直管江苏生态环境高级职称的南京长观站对南京市辖区内的井(孔)进行水位、水质、水文及水量监测,对全省范围内的地下水监测始于80年代初。1986年成立的江苏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下设11个分站(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南通、淮阴(即现在淮安)、徐州、盐城、连云港)。1998~2000年由原江苏省地质矿产信息所、江苏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地质部、江苏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江苏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水文地质研究所、地质矿产部南京测试中心、江苏省矿产品开发公司共同组建成立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现隶属于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地质研究所承担,其中镇江分站由环境所直管。主要职责是:承担江苏省省域内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 的业务指导、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以及国家和全省公益性、基础性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调查和综合研究。为 *** 制订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环境信息等公益 *** 。
从左至右:纪委书记肖荣基、副院长朱兴贤、副院长詹庚申、总工程师张登明、院长袁晓军、党委书记胡柏祥、副院长周康民、副院长陈火根、工会主席邱祖林
江苏省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及队伍现状表
二、监测网点建设情况
目前,江苏省在地下水环境、地质灾害等方面开展监测工作。
全省共有各类地下水监测井356口,控制面积80775km2,其中,国家级孔71眼,自测点40个,自记点5个,自动化监测点4组,其余均为委托监测,水质点198个。除自记点、自动化监测点外,水位监测频率大多数为每月6次,水质监测频率每年1次。此项工作已连续开展近30年,取得了大量的监测数据,为全面掌握全省地下水环境的状况,分析研究地下水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地质灾害(地面沉降、地裂缝)的成因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每年都向上级有关部门提交全省地质环境监测年报和全省主要城市及地区丰、枯水期地下水水情通报。
江苏省苏锡常地区因过量开采地下水而引发的地面沉降、地裂缝地质灾害非常严重,为更好地掌握该地区灾害现状,分析研究其发展趋势,江苏省省 *** 启动了“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预警预报工程”、“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等项目,现已全面建成了由7组分层标、12座基岩标、249个GPS标石构成的长江三角洲江苏域地面沉降监测 *** ,控制面积达3万km2,并在苏州建成了苏锡常地面沉降监测中心,实现了监测数据自动采集、有线或无线传输、自动处理及分析计算等。全面提升了江苏省地面沉降自动数据采集和监测信息化管理水平。
截至2007年年底,全省已相继完成了镇江、宜兴等40个重点市(县)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区划工作,其中国家计划项目18个,其余均为自筹资金开展的,调查总面积达6万km2,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点4200处,共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336处,其中省级群测群防点58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 日趋完善。
三、监测装(设)备配备现状
江苏省 *** 及省国土资源厅十分重视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多年来给予了大量人财物的支持,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也明确提出创建一流环境地质研究所的奋斗目标,并逐年加大了对环境所的资金投入力度,所有技术人员均配备有电脑,项目组还配有数码相机、GPS定位仪、扫描仪、打印机等设备;江苏省地质灾害预警中心也于2005年顺利建成,拥有超大屏幕液晶显示器、绘图仪、彩色一体化复印打印机等高级设备。建立地下水自动化监测孔4组,地面沉降及地裂缝自动化监测站6座。
长江三角洲(江苏域)地面沉降监测网
常州马杭基岩标
苏州盛泽分层标
扬州分层标及地下水自动化监测站
苏锡常地面形变监控中心
四、信息化建设情况
江苏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采用VC和VB混合编程方式,结合ArcGIS的AO组件,并调用了大量的WinAPI函数和动态链接库(系统主界面如图所示)。软件体现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中地质与气象学科交叉结合的特点,在功能上可满足当前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需要,实现了多个时段的气象预报及对历史数据的查询,初步实现了降雨量数据的自动传输、地质资料和气象数据的查询显示、降雨量等值线的自动绘制及要素预报、手机短信发布及国土资源厅门户网发布等功能。
五、主要监测成果和服务
2000~2005年全面建成的长江三角洲江苏域地面沉降监测 *** 。几年来, *** 运行情况良好,做到定期向 *** 有关部门通报该地区地面沉降的最新信息,发布江苏省地质环境公报,及时向 *** 和社会通报全省的地质环境状况。
2004年6月,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和江苏省气象局联合开展了“江苏省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通过江苏卫视、手机短信平台、国土资源厅门户网站发布预警信息37次,及时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防信息,在江苏的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监测信息为 *** 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长期监测发现,苏锡常地区由于长期大量超采第二承压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灾害及地裂缝灾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经济建设发展速度。在全面评估其可能给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及其对全省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成的严重威胁,根据江苏省经济发展状况,省 *** 审时度势,为争取先机、降低损失、一劳永逸地解决相关地质灾害问题,一个在构建人地和谐史上值得见证的日子——2000年8月26日,出台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使江苏省率先成为全国通过地方立法手段确定地下水禁采工作目标、程序和要求的之一个省份。现在禁采工作已圆满完成,地下水水位回升迅速、地面沉降明显趋缓,通过禁采工作的组织实施,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非常明显。
六、法制建设
江苏省省委、省 *** 非常重视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环境监测工作。1999年5月21日省人民 *** 第2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1999年5月27日实施。1999年12月16日江苏省人民 *** 颁布了《江苏省 *** 关于进一步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通知》,2000年8月26日江苏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2001年8月24日江苏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限制开山采石的决定》。2008年9月28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并于2009年3月1日起实施。
灾害点信息查询数据库
2022年江苏南京高级职称什么时候出结果
2022年江苏南京高级职称2022年11月21日出结果。江苏南京高级职称公示期限2022年11月21日至2022年11月25日。
盐城工学院介绍拜托了各位 谢谢
盐城工学院创建于1958年6月,是江苏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位于有“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美誉的江苏东部沿海新型工业中心城市——盐城。1996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盐城工业专科学校和盐城职业大学合并组建盐城工学院,成立了盐城市之一所本科院校。2000年2月,经江苏省人民 *** 批准,原盐城会计学校并入盐城工学院。 建校50多年来,特别是199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学校在省、市党委 *** 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依托地方 *** 的鼎力支持,大力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坚持走具有盐工特色的办学育人之路,凝炼了“笃学格致、厚德重行”的校训,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经、管、文、理、农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在成功实现由专科学校向本科院校的历史性转变、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征地建设新校区的基础上,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学校现有校园面积2536亩,固定资产总值13.1亿元,教学行政用房面积56.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亿元,图书馆藏书142万册。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8000人。学校设立16个二级学院、5个教学部、3个校级科技服务平台和7个校属研究机构,开设44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专业是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建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学、应用化学等3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和应用化学、材料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结构工程、企业管理等6个校级重点学科。江苏省生态环境材料实验室是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沿海池塘养殖生态重点实验室为江苏省渔业重点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物理及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是江苏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环境化工示范实验中心是江苏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青蓝工程生态环境材料科技创新团队是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积极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双百工程”,加快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建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03人,其中专任教师1015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48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79人。教师中获国务院 *** 特殊津贴、省“333工程”培养人选和省“青蓝工程”培养人选44人,市“111工程”培养人选23人,省级教学名师、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13人。中国工程院姚穆院士、阮雪榆院士、孙伟院士、著名服装设计大师王新元等一批知名专家被聘为学校的客座或 *** 教授。 学校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积极开展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精品教材建设工程、示范实验中心(室)建设工程、教学质量监控工程、优秀教学成果培育工程、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工程、教学名师培养工程等八大教学基础建设工程。2004年以来,学校共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教材和省级教学成果、重点项目资助、省级教研课题立项资助以及省级实践创新项目立项计40余项,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2007年6月,学校在全省高校第二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与国际标准接轨,形成了教学质量自我监控、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学校以培养理论基础实、创新精神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两重两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投入、学风建设、人文艺术素质培养等方面下功夫,50多年来共为国家输送了近5万名高素质人才,他们广泛活跃在机械、建材、化工、建筑、电气、纺织等领域,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始终名列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人数连年攀升,2009年达到333人,升学率高达10.35%;2010年360人,升学率达11.5%。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我校2004年以来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均达98%以上。 学校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紧紧围绕地方支柱产业,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建有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生态环境材料重点建设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产品快速设计工程研究中心、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盐城纺织机械创新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和江苏省盐城环保装备公共技术服务中心。2008年11月,挂牌成立了盐城工学院“江苏省级大学科技园”,去年12月份通过了省科技厅现场评估验收。2005年以来,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9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社会科学基金3项,科技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5项,“863”子项目1项;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541篇,其中核心期刊、引导期刊计1547篇,被SCI、EI等国际著名检索工具收录近200篇,有20多项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其中13项成果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高教研究和《盐城工学院学报》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学校被中国高教学会评为“全国优秀教育科研单位”,《学报》社科版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社科版、自科版均被评为江苏省一级期刊。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与美国、英国、韩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集团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先后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联合举办“3+1”国际课程实验班、与美国UGS公司联合共建优集学院、与韩国江陵大学互派留学生、与印度NIIT信息技术学院联合培养软件人才。学校积极拓展联合培养研究生渠道,与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等8所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现有 *** 研究生导师38人,在培研究生40人。 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优秀教育科研单位、江苏省和盐城市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助学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节水型高校、江苏省高校文明食堂和文明宿舍先进单位、江苏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将继续秉承“笃学格致,厚德重行”校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同心同德,奋发拼搏,励精图治,继往开来,全面加强办学内涵建设,积极推进“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和第三步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并实施“十二五”事业发展蓝图,主动对接江苏沿海发展战略,为全面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创建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同类一流高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求采纳
江苏省自然资源高级职称通过率
江苏省自然资源高级职称通过率5%-10%。2020年度高级职称评审通过率要求控制在正高40%以内,副高55%以下。副高职称是高级职称中的一种级别,高级职称作为职称中的更高等级,又分为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
江苏省高级职称评审条件
江苏省高级职称评审条件如下:
1、初中、高中(非本专业中专)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分别满8年、6年,取得技术员职称分别满4年、2年;中专(本专业)、大专(非本专业)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满3年;本专业大专、本科毕业后即从事工程技术工作。
2、 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知识。
3、具备本专业的技术工作能力。
江苏省高级职称注意事项:
1、填写的内容、提供材料一定要客观、真实、可靠地反映任现职以来的业务技术工作,业务述职中不能随意拔高自己,不能不适当地夸大自己在某项业务工作中的作用,更不能弄虚作假。但也不必过分谦虚,有意掩饰自己取得的成绩。
客观、公正、真实、可靠地把自己任现职以来的情况反映到申报材料中才是正确的做法。
2、业务述职的重点是尽可能地叙述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充分展现自己任现职以来在业务技术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陈述的内容应与申报的专业相一致,不能过多地陈述非专业、非技术性的内容。
3、业务述职中应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措辞得当,切忌杂乱无章,词不达意。
评论已关闭!